形态描述
形态 (据指名亚种)
雄性成鸟:额、头顶以及颏、喉辉蓝;腰黄色;上体余部火红;中央尾羽特形延长,呈火红色,外侧尾羽的外侧羽片同色,内侧羽片褐色;两翅亦褐色,飞羽狭缘以橄榄黄;耳羽、颊黑色;胸部鲜黄,中央渲染以桔红色;腹部、尾下覆羽淡黄沾绿。
雌性成鸟:上体橄榄黄绿色;两翅和雄鸟相似;中央尾羽棕褐,隐现暗色横斑,外侧尾羽的内侧羽片黑褐,外侧羽片缘以棕褐,具淡色羽端;下体黄绿,腹和两胁转为绿黄色。
雄性幼鸟:头顶无辉蓝色;胸部中央红色不如成鸟鲜艳;中央尾羽不特别延长。
虹膜暗褐色;嘴黑色;脚黑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7) 6-10 178-203 17-21 57-585 104.5-125 14.5-17.5
♀♀(2) 6,10 96,111 -,14 50,53 38,43 13,15.5
雄性成鸟:额、头顶以及颏、喉辉蓝;腰黄色;上体余部火红;中央尾羽特形延长,呈火红色,外侧尾羽的外侧羽片同色,内侧羽片褐色;两翅亦褐色,飞羽狭缘以橄榄黄;耳羽、颊黑色;胸部鲜黄,中央渲染以桔红色;腹部、尾下覆羽淡黄沾绿。
雌性成鸟:上体橄榄黄绿色;两翅和雄鸟相似;中央尾羽棕褐,隐现暗色横斑,外侧尾羽的内侧羽片黑褐,外侧羽片缘以棕褐,具淡色羽端;下体黄绿,腹和两胁转为绿黄色。
雄性幼鸟:头顶无辉蓝色;胸部中央红色不如成鸟鲜艳;中央尾羽不特别延长。
虹膜暗褐色;嘴黑色;脚黑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7) 6-10 178-203 17-21 57-585 104.5-125 14.5-17.5
♀♀(2) 6,10 96,111 -,14 50,53 38,43 13,15.5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辉蓝;背和特形延长的中央尾羽火红色;颏、喉紫蓝,并具金属反光;胸部桔红;下体余部黄绿。雌鸟上体橄榄黄,下体黄绿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7) 6-10 178-203 17-21 57-585 104.5-125 14.5-17.5
♀♀(2) 6,10 96,111 -,14 50,53 38,43 13,15.5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7) 6-10 178-203 17-21 57-585 104.5-125 14.5-17.5
♀♀(2) 6,10 96,111 -,14 50,53 38,43 13,15.5
生物学
生态 火尾太阳鸟栖息于海拔2,000—2,300米间的山地、沟谷或村寨附近的次生阔叶林、开花的灌丛中,有时也见于芭蕉树上。常结集成小群活动。鸣叫时展翅跷尾。喜用细长的嘴在各种花朵中吮吸花蜜和啄食花蕊、花叶。剖检8月和11月采自云南的11只鸟胃,胃内容物除花蕊外,还有花叶,种籽和鞘翅目昆虫等。
火尾太阳鸟小巧玲珑,羽毛鲜艳美丽,活鸟可供观赏,羽毛供装饰,也可作羽毛画。
火尾太阳鸟小巧玲珑,羽毛鲜艳美丽,活鸟可供观赏,羽毛供装饰,也可作羽毛画。
生境信息
生态 火尾太阳鸟栖息于海拔2,000—2,300米间的山地、沟谷或村寨附近的次生阔叶林、开花的灌丛中,有时也见于芭蕉树上。常结集成小群活动。鸣叫时展翅跷尾。喜用细长的嘴在各种花朵中吮吸花蜜和啄食花蕊、花叶。剖检8月和11月采自云南的11只鸟胃,胃内容物除花蕊外,还有花叶,种籽和鞘翅目昆虫等。
海拔范围
火尾太阳鸟栖息于海拔2,000—2,300米间的山地、沟谷或村寨附近的次生阔叶林、开花的灌丛中,有时也见于芭蕉树上。
国内分布
见于西藏南部聂拉木、曲乡,云南西北部怒江和陇川江间山脉、西部腾冲、 潞西、中部景东、南部勐腊(留鸟)。
经济用途
火尾太阳鸟小巧玲珑,羽毛鲜艳美丽,活鸟可供观赏,羽毛供装饰,也可作羽毛画。
分类讨论